8月2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主办的“AI+VR融合智创数字经济新局”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及专业机构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创新研究员毕思文担任执行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季梦奇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毕思文院士以“量子—算力—场景协同架构数字经济的多维突破与生态重构”为题,系统阐释量子技术驱动下数字经济生态重构的底层逻辑,针对AI与VR融合中的算力优化与场景适配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为提升AI大模型训练与VR渲染质量开辟新路径。清华大学教授刘烨斌作“从元宇宙中的数字人到人形机器人世界模型构建”报告,指出高斯泼溅与图像视频扩散生成技术是突破数字人与机器人交互能力的关键所在,强调二者在“人体与环境交互”层面共享技术逻辑,为虚实融合的标准化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以“RWA监管与立法前瞻”为题,深入剖析AI与VR融合中数据权属、跨境合规与算法治理等关键问题,提出技术创新与制度约束动态平衡的治理框架,为数据安全与法治协同提供重要借鉴。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结合研究与实践经验,聚焦技术落地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发表各自见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表示,要着力解决VR硬件轻量化与AI算法效率优化的协同难题,从而推动技术落地和产业应用。上海市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井怡分享卫星遥感与VR融合的实践案例,为虚实融合的标准化与场景拓展提供重要参考。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任乐毅从信息传播机制角度出发,针对虚拟场景,分析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面临的风险,提供了新的审视视角。

       大家一致认为,AI+VR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向高层次、新格局迈进的核心动力,其“以虚强实、以智促融”的发展路径,更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突破方向。未来可进一步聚焦典型场景需求,推动AI+VR技术在多领域实现研发突破,着力破解关键瓶颈问题。要加快构建共性技术标准与产业协作生态,破除应用阻碍,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要统筹技术、法规与政策协同推进,深挖该技术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业态培育中的潜力,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会后,专家们赴全时空间数字艺术中心实地考察,深入探究AI+VR技术产业应用现状,了解理论研讨成果与产业实践需求精准对接情况。